-
“增設港口有何利弊?”崇禎反問範景文。
範景文不假思索地回答道:“海貿利潤豐厚,但大明朝隻有一個港口且遠在福建,十分不便!在利益的驅使下,許多沿海百姓爭相走私。為了不被查獲,他們造船鑄炮對抗朝廷。”
“隨著和朝廷對抗的人越來越多,沿海各地都出現了匪寇。”
“市禁則商轉而為寇,市通則寇轉而為商,此一利也!”
“設港開市後,朝廷可以獲得大量稅收,此二利也!”
“可是,”範景文話鋒一轉,“設港開市海貿繁榮的同時,又不可避免的出現海患!為了治理海患,朝廷必須拿出真金白銀才行。”
“此一害也!”
“大明朝缺銀,東洋盛產白銀且十分低廉。一兩銀子在東洋隻能買到一鬥糧,卻能從咱們大明朝的商人手裡換走兩鬥糧!商人看似賺了錢,實際獲利的卻是東洋人,他們用廉價的銀子換走了大明朝珍貴的糧食!”
“此二害也!”
聽完範景文的分析,崇禎忍不住點了幾下頭。
他說的太好了,尤其是對第二個害處的分析簡直是鞭辟入裡。
範景文說的第二個害處可以用兩個字總結:彙率!
古代人對彙率沒有概念,但是對錢的購買力有概念。
大明朝缺銀子,導致銀子購買力高。
東洋盛產銀子,銀子的購買力低。
由於都是銀子,所以很多人覺得沒問題。
但是換個思路假設一下,問題會十分明顯。
試想一下把銀子假設成紙幣。
東洋人能印紙幣,大明缺紙無法印紙幣。
東洋人用廉價的紙幣從大明換取珍貴的物資!
除非東洋人的紙用完了,否則他們可以一直印紙幣,然後從大明換取數不儘的物資。
交易的本質是交換活動。
商品交換的一般原則是等價交換。
用珍貴的物資換廉價的銀子,對大明來說絕不是等價交換。
當時的生產力很低,各個國家缺的是物資而不是貨幣。
可現實是對外貿易越頻繁,賺的銀子越多,國家向外流失的物資也越多。
其他物資倒還好,對民生影響不大。
但糧食是戰略物資。
一旦放開海禁,會向外輸送大量的糧食,國家安全跟著受到威脅。
古代實施海禁的君王放著錢不賺難道是傻子嗎?
非也!
他們無法解決這些問題,再加上不怎麼缺錢,所以隻能海禁。
(滿清除外!個人覺得滿清實施海禁的根本原因是防漢!如果放開海禁,百姓就多了一條出路,滿清就無法用土地鎖住百姓,更沒辦法對百姓使用疲民之術。)
其實等價交換的問題很好解決。
一,設置關稅,通過稅率把雙方的物價維持在同一水平線。
二,提高生產力。
生產力的發展會解放勞動力。 本章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! 第1頁/共2頁
點擊彈出菜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