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接收到朱標信任的目光,宋隱坦然開口,“殿下,完全沒必要草木皆兵。”
“雖然對於朝廷來說,防患於未然是好事,但是事情發生後,也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尋找原因,這才不會做出錯誤決定。”
“藩王發展起來了,他們的軍事力量也越來越強,無疑這是證明他們能力強的表現。”
“雖說跟著藩王回京護衛人數超出朝廷規定,但是有哪個藩王的軍隊兵臨城下了嗎?”
“那些擔心京城不安全的人,是覺得負責京城安危的第五軍區是擺設,是吃素的嗎?”
“你們以為,就憑著藩王手中那點兵力,足以跟第五軍區抗衡嗎?”
“這點,别說是朝廷,就是藩王自己都知道。”
“所以,藩王又怎麼可能會以回京給馬皇後弔唁契機,做出不明智的舉動呢?”
毫無疑問,藩王違規的事情,在宋隱眼裡根本就無足輕重。
聞言,齊泰和黃子澄等太子黨官員,氣得臉色漲紅。
藩王的行徑,明明已經威脅到大明安危,可是被宋隱這麼一說,卻變成不足為慮的小事。
“藩王有恃無恐地帶兵進京,這根本就是不將皇權放在眼裡,根本就是謀圖不軌。”
“曆朝曆代這種教訓還少嗎?”
“宋大人,下官還記得,就在幾日前,宋大人還教訓下官等人要時刻牢記曆史教訓。”
“難不成宋大人覺得,藩王的事情,就不需要汲取曆史教訓了嗎?”
齊泰斷章取義,一副大義凜然的反駁。
當他聽到宋隱不將藩王帶兵進京當回事時,哪裡還忍得住。
當即就用宋隱曾經說過的話來膈應宋隱。
不得不說,齊泰很會煽風點火。
他這番話,讓在場其他朝臣聽了都讚同地點頭,覺得他說得有道理。
可是齊泰還是低估了宋隱的實力。
宋隱敢說出口的話,又何懼被人反駁。
宋隱不說不做則罷,一旦決定做某事,就不會落下把柄。
對於齊泰的指責,宋隱神色淡定地迴應,“應該汲取的經驗教訓自然要汲取,但是任何事情都應該區别對待,而不是一概而論。”
“不然為什麼會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呢?還不是因為你們隻會一根筋,完全不懂變通。”
“汲取以往的教訓,是為了不再重蹈覆轍,而是從教訓中尋找對的解決辦法。”
“而不是說一成不變地去解決問題。”
“之所以成為曆史教訓,正是因為是錯誤的,所以才變成日後人們參考的經驗教訓。”
宋隱簡單的幾句反駁,就讓齊泰啞口無言。
朱標聞言,則是若有所思地細細品著宋隱的話。
從過往的曆史來看,藩王擁兵自重,藉著回京契機兵臨城下進行逼宮的事情不在少數。
華夏民族至今為止經曆了那麼多朝代,每次的改朝換代,細細回味下就能發現,這些朝代之間的關係剪不斷理還亂。
在藩王製度改革前,朱元璋是把藩王當成替大明鎮守邊疆的工具人。
朱元璋覺得,這些藩王身為皇室成員,有責任和義務替朱標守好大明國門。
這點,本無可厚非。
但是現在大明快速發展並壯大起來,就會發生許多變數。
其中差别最大的,就是藩王製度改革。
宋隱至今還記得,當初進行藩王製度改革時,朝會時就不知道討論過多少次。
每次朝臣最擔心的問題,都是擔心藩王壯大起來後,會威脅到大明利益。
想不到時至今日,都是如此。
“曆史上的那些教訓,是因為他們汲取經驗教訓的辦法不對。”
“你們覺得現在大明發展起來後,就不需要藩王替朝廷發光發熱,不需要藩王對朝廷做貢獻,而是將他們的才華都埋沒起來嗎?”
“我覺得,無論皇上還是殿下,都樂於看到藩王成長起來,並有所建樹。”
“至於你們擔心藩王所帶護衛超出朝廷規定問題,這根本就不算問題好嗎?”
“藩王所帶的護衛,是隸屬於藩王的私人衛隊,跟朝廷無關。”
“況且這些護衛並未進京,還被第五軍區管控起來,還如何威脅朝廷?”
“與其說這些藩王另有所圖,謀圖不軌,倒不如說這是藩王之間想要進行攀比的行為而已。”
宋隱如此新穎而又獨到的見解,在場的人全都愣住在原地。
顯然沒想到,竟然還能這樣解釋。
藩王間相互攀比?
這可能嗎?
哪個藩王不是一方霸主?
他們也會像三歲孩子那般進行攀比嗎?
齊泰忍不住冷笑,“為了攀比而特意帶了許多護衛回京?宋大人覺得藩王這麼沒腦子嗎?”
齊泰根本就不認可宋隱的說法。
明明是大明的一大威脅,到了宋隱嘴裡,就變成了兄弟間的攀比。
簡直是不可理喻!
可是齊泰的反駁,宋隱根本不予理會。
他們這些飽受儒家思想荼毒的傢夥,思想已經固化。
宋隱甚至都懶得跟他們辯駁。
所以,宋隱回覆得非常乾脆,“總之我認為藩王此舉,不足為慮。”
“但是如果朝廷胡亂打壓,就有可能引起藩王不滿。”
“如果真想製約藩王的話,倒不如從經濟著手。”
“讓藩王在治理封地時,沒有那麼容易壯大起來。”
“如此一來,不費一兵一卒就能壓製藩王封地經濟發展。”
“這樣也好過采取那些沒腦之人的辦法,激怒藩王從而真正引發暴亂。”
宋隱說得毫不客氣,而他的話也讓在場的朝臣沉默起來。
齊泰見狀,知道他想要繼續說服朱標已經難了。-
點擊彈出菜單